关键词: 教师资格证
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
▪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
▪ 获取1对1备考指导
元—元朝重要考点
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。结束了辽、宋、夏、金时期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,奠定了元、明、清600多年长期统一的基础。
元朝建立后持续对外扩张,使得元朝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大。但元朝中期皇位更迭频繁,政治始终未上正轨,经济有所发展但未能恢复到宋朝时期水平。后期统治腐败,宰相专权内乱频发,民族矛盾日益加深,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。
元朝建国时间比较短,这部分考查内容也比较少,下面梳理这段历史的重点考点。
(一)重要考点
1.政治制度
(1)行省制度:省级行政区
(2)宣政院:藏族和佛教事务
(3)红巾军起义—韩山童、朱元璋
2.科技
(1)《农桑辑要》——官修农书
(2)《授时历》——许衡、郭守敬
3.文化
(1)马可波罗——《马可波罗游记》
(2)元曲
元曲四大家:指关汉卿、白朴、郑光祖、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
四大悲剧: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,白朴的《梧桐雨》,马致远的《汉宫秋》以及纪君祥的《赵氏孤儿》
元—元朝政治
(一)成吉思汗:
蒙古部落领袖铁木真统一漠北蒙古高原各部落,被推举为“成吉思汗”,建立蒙古帝国,国号大蒙古。之后,不断发动战争对外扩张。灭辽、西夏、金等。
(二)忽烈:
1.建立元朝:1271年称帝,建国号大元,定都大都(今北京),忽烈灭南宋后发动了一系列对临近诸国的侵略战争,如日本、东南亚等,均以失败告终。
2.行省制度:忽烈在中央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,只保留中书省统领全国政务,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,简称行省,开中国行省制度先河。
3.《农桑辑要》:忽烈主张行汉法,重视农业生产,颁布《农桑辑要》,是中国早的官修农书。
4.《授时历》:许衡、郭守敬修订新历法,因元世祖忽烈封赐而得名,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一种历法。精度与现行公历(格里高利历)相当,但比格里高利早三百多年。
5.马可波罗:13世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,忽烈时代中西方交流中的有名的基督徒。由其口述写成《马可波罗游记》,问世后被大量翻译、出版,成为中世纪畅销、影响欧洲人大的游记著作。
(三)红巾军起义:
白莲教首领韩山童、刘福通、徐寿辉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。因起义军头裹红巾,故称“红巾军”,又因其烧香聚众,亦称“香军”。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,领导农民军攻占南京,1368年,在南京称帝,建元洪武,国号大明。随后北伐占领大都,元朝灭亡。此后元朝政权退居漠北,史称“北元”。
明—明朝重要考点
明朝是元清中间的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。
明朝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:明朝前期,君主专制统治加强,经济恢复发展,国力强盛。明朝中期,土地兼并严重,社会矛盾日趋激化,出现张居正改革。明朝中后期,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,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。明朝后期,政治黑暗,土地兼并恶性发展,爆发了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。
下面主要从明朝历史脉络、重点内容两方面梳理明朝重要的考点,方便大家了解和记忆。
(一)明朝重要考点
1.制度
中央——废丞相、设内阁、厂卫制度
地方——三司分权:都司、布政
司、按察司
科举——八股取士
2.大事件
洪武之治、靖难之役
土木之变——北京保卫战(于谦)——夺门之战
张居正——赋税改革
农民起义——李自成起义
3.外交
郑和下西洋——红海沿岸,非洲东海岸
戚继光——抗倭
郑成功——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
4.文化
(1)明末清初思想家
黄宗羲——启蒙之父,天下为主,君为客
顾炎武——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
王夫之——唯物主义
(2)《永乐大典》——大的类书
明—明朝政治
(一)明朝前期
1.洪武之治:1368年,朱元璋在应天府(今南京)称帝,国号大明,年号洪武。朱元璋即位后轻徭薄赋,恢复社会生产,国力强盛,史称“洪武之治”。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,设置锦衣卫,加强皇权。
2.靖难之役:朱元璋去世后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,年号建文。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、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,严重威胁藩王利益,坐镇北平的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,以“清君侧,靖内难”的名义起兵,随后挥师南下,攻下京师南京,登上帝位,改元永乐。史称“靖难之役”。
3.永乐盛世:明成祖朱棣将北平改为北京,并于1421年迁都。永乐年间,内阁制度基本形成;军事上多次亲征漠北(蒙古部落),南征安南(明越战争);外交上命令郑和多次下西洋,宣扬国威;文化上编修百科全书《永乐大典》。开创了永乐盛世。
4.郑和下西洋:1405~1433年,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,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,是中国古代规模大、船只多、海员多、时间久的海上航行,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,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。
(二)明朝中期
1.土木之变-北京保卫战-夺门之变:明英宗时期,瓦剌(蒙古族)首领率军南下伐明,宦官王振耸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,明英宗被俘,史称“土木之变”;随后,于谦(《石灰吟》)巩固北京国防,拒绝求和,击退瓦剌多次侵犯,史称“北京保卫战”;后也先释放英宗还京被软禁,明代将领石亨、政客徐有贞、宦官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(1457年)拥戴被朱祁钰(明代宗,曾称景泰帝)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。明英宗复辟,明代宗贬为郕王,于谦被处死,史称“夺门之变”。
2.万历革新:万历年间,张居正辅政十余年,推行改革,经济上,清丈全国土地,把各州县的田赋、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,合并征收银两,按亩折算缴纳,称为“一条鞭法”;军事上,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长城,保护边疆。
(三)明朝后期
1.李自成起义:1644年,李自成推翻明朝,建立大顺政权
2.郑成功收复台湾:明末清初,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。
明—明朝制度思想
(一)政治制度
1.废丞相设内阁:朱元璋利用“胡惟庸案”废除了丞相制度,从此以后再无丞相,朱元璋亲自掌管六部,明成祖时期,设立了内阁,权力极大。
2.厂卫制度: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,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,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,兼管侦察、逮捕和审讯等事。明成祖又设立东厂,这是一个缉捕“叛逆”的特务机关,权力在锦衣卫之上。明宪宗时增设西厂,用太监汪直为提督。明代锦衣卫、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,合称“厂卫”。
3.三司分权:明朝建立后,为加强中央集权,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。“三司”指的是明代各省设都司(都指挥司)、布政司(承宣布政使司)、按察司(提刑按察使司)分主军事、民政、司法,合称三司。
4.八股取士:明宪宗时期,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,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,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。答卷的文体,须分成八个部分(分为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部分),称为“八股文”。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(1898)戊戌变法时才废除,光绪三十一年(1905)科举制被废除。
(二)明末启蒙思想
1.黄宗羲: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,提出“天下为主,君为客”的民主思想。有“中国思想启蒙之父”之誉。
2.顾炎武:提倡经世致用,提出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著作有《日知录》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。
3.王夫之:与顾炎武、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。主张朴素唯物主义。
清—清朝历史脉络
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,清朝中后期,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,中国进入近代史阶段。因此,今天主要给大家梳理的是清朝前期,封建社会末期这段历史。
(一)清朝初期
1.后金时期: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,建立八旗制度,在赫图阿拉称汗,国号金,史称后金,起兵抗击明朝。
2.皇太极:废旧族名“女真”,改为“满洲”,并改国号为清。
3.顺治:顺治是大清入关第一帝。李自成推翻明王朝后,吴三桂降清,清朝多尔衮的八旗军在吴三桂的带引下,击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,大举进入山海关内、攻占京师(今中国北京)并开始统治中国。
(二)康乾盛世
1.康熙时期:康熙执政后,大规模用兵,保证了国土的完整和统一;经济上提出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”的政策,即摊丁入亩的雏形,为清朝兴盛奠定了基础。康熙平定三藩之乱;派施琅从郑成功后人手中收复台湾,并设台湾府,归福建管辖。雅克萨之战击退入侵俄军,签订《尼布楚条约》,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;三征噶尔丹,使得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。
2.雍正时期:设置军机处,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。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,西南地区推动改土归流,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。经济上推行摊丁入亩制度,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,废除人头税,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,客观上是对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。
3.乾隆时期:平定大小和卓叛乱,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;漠西蒙古部落土尔扈特部,在领袖渥巴锡的带领下,摆脱沙俄统治回国;编纂大的丛书《四库全书》,它是当时世界上大的一部丛书,分经史子集四类,共收录典籍3000多种。
2025年教资上岸大本营
扫码进群,备考路上不孤独
互帮互助,共同上岸
手机登录下载
长按识别,即可下载
(c)2008-2025 招教网 ©版权所有